1. 首页 > 星座姻缘 > 文章页面

敦煌莫高窟:充满魔力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

今天给各位分享敦煌莫高窟:充满魔力的佛教艺术宝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敦煌为八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敦煌拳的敦煌拳介绍敦煌莫高窟:充满魔力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拳的敦煌拳介绍

敦煌是一座文化宝库,无论是敦煌壁画、雕塑还是赤轴黄卷,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医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其中涉及武术的相关内容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为武术界所关注。

神奇瑰丽的敦煌莫高窟

1990年,兰州举办城市运动会期间,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认为兰州和敦煌距离很近,文化同源,应当做敦煌壁画与兰州传统武术结合的文章,创立敦煌武学,弘扬传统武术,这为时任甘肃武协主席的王得功增添了创新敦煌武术的巨大的信心,经过近两年的纸上谈兵、揣摩酝酿,1992年4月,王得功带领其女王素君、西北师范大学体育教师陈青、弟子李天华等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实地考察。莫高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武术画面,深深震撼了考察组一行人。最令人感受至深的是敦煌壁画、雕塑中有关武术形象的造型,就是中华武术演变和传承的再现!壁画和雕塑的武术造型一是徒手格斗,又叫“拳勇”,是中国武术的发端和基本形式。在敦煌壁画中反映徒手格斗的内容很多,比较典型的是第428窟中的“对打图”。二是武舞,这在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表现内容,像285窟中的“力士舞”、53窟中“蹲射图”等均有表现。三是剑术,在以剑作为武器对阵的场面很多,而描绘剑术最生动的是61窟西壁佛传屏风画,画中动作刚劲有力,手、眼、身、剑,浑然一体。在整个考察期间,最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敦煌民俗社火中保留的劈叉、拿鼎、扫腿、侧翻滚、乌龙绞柱等高难动作,还是耍狮子时武士做的各种扑跌、搏斗等的武术元素,充分证明敦煌武术源于民间、散落民间。而最令人鼓舞的是敦煌壁画、雕塑表现的武术,竟有许多动作与兰州当地的武术拳路颇为近似。比如说掌形,在国内的拳法中一般都采用柳叶掌,也就是五指并拢,但在敦煌壁画的武术中,基本上都是‘八字掌’,而兰州拳法就是使用的‘八字掌’,即大拇指伸开。另如脚尖微翘、臀部突出等动作,都和兰州拳一样……

考察之后便是艰苦的临摹、构思、创编、修改、完善。如何将敦煌壁画优美的造型与传统武术的技击意义相结合,创新出独具特色的敦煌武术成为王得功不懈的追求。他以敦煌造型为功架,以竞技武术为外形,以兰州地方拳意韵为基础,以通背拳劲道为风格并吸收太极连绵舒缓的特点,采用移植柔和,融会贯通的方法,取众家之长,反复推敲,磨合演练,将壁画中的摩诘献书、阿修罗腿、四天神托马、飞天散花、劳度叉斗、反弹琵琶等动作巧妙融合,表现出的特点是动作古朴,拳猛势烈;造型优美,飘洒大方;刚中寓柔,柔中寓刚,既展示了西域古老敦煌拳威武剽悍的阳刚之气,同时又饱含着天女翩翩起舞的阴柔之美。1992年8月,第一套“敦煌拳”母拳一路终于正式面世,在“首届中国兰州丝绸之路艺术节”的开幕式上,由160人组成的方队第一次向中外来宾表演了走下壁画的敦煌拳母拳二路,成为首届丝路节最大亮点,博得了武术爱好者和中外宾客的一致好评。之后,在作者看来,王得功将竞技拳、兰州手臂拳、披挂拳、翻子、八极、戳脚等的拳理拳法进一步融合,使其“形似敦煌壁画,神通传统拳艺”,陆续创编出了敦煌基础拳、敦煌健身拳等套路。整个敦煌拳包括敦煌拳二路,敦煌基础拳三路,敦煌健身拳三路及敦煌刀术、剑术、枪术、棍术、铲枝等。敦煌拳是其系列套路中的母拳和基础。现经过20多年的借鉴融合、相通拳理,形成了现在以兰州地方拳艺为基础、以劈挂类为支撑、以长短棍为特色、以敦煌武术为代表、以各式招法为核心的体系完整、独具特色、璀璨瑰丽的敦煌武术体系。

敦煌壁画上站立了千年的武术,终于走下壁画,造福人间!

敦煌初级一路歌诀

第一段:

天神托马万念归一

三危揽胜青龙吐水

阿修罗撩腿(左、右)劳度插斗

老僧脱靴摩诘献书(左、右)

天神托马玉女托盘

第二段:

童子拜佛罗汉伏虎

玉女穿梭(左、右)玉女歇步托盘

天神托马阿修罗撩腿

莲台抚琴高虚步托盘

万念归一碧落正身

敦煌莫高窟:充满魔力的佛教艺术宝库

摄影:孙志军

莫高窟之最

本图摄影:张庆民

《五台山图》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自古以来就是朝圣者梦寐以求的供奉圣品。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又称“文殊堂”,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也是佛教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莫高窟文殊堂开凿于五代时期,其中的《五台山图》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画。

最神秘的3只兔子

敦煌莫高窟有众多三兔联耳的藻井图案。第407窟的三兔联耳图,是莫高窟唯一的兔子逆时针方向奔跑的图像(上)。三兔联耳图中,画工利用兔耳借用与被借用的关系,三只耳朵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以三耳表六耳,使观赏者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一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感觉三兔于花环内相互奔跑追逐无始无终。

三兔图究竟代表什么至今成谜。三只兔子,耳朵连在一起,往同一个方向奔跑着。彼此接触着对方,却又永远追不到对方。最靠谱的猜测是,这三只兔子代表的分别是“前世”、“今生”与“来世”。

敦煌的狗

敦煌石窟壁画中有众多狗的形象,主要出现在佛教经变画、佛教故事画、十二生肖图中,有些狗的形象是作为背景装饰出现,衬托主题画面。敦煌莫高窟85窟《楞伽经变》,是为宣传佛教禁断食肉的思想而绘制。《楞伽经变》在古代印度、中亚以及我国新疆古龟兹地区石窟看不到,应是中原画师首创,其中绘制屠宰房,表现屠宰卖肉情景,目的是劝诫善男信女不要杀生食肉。虽然画面表现屠夫杀生卖肉的内容与佛教宣扬禁止杀生食肉大相径庭,却真实客观反映了晚唐敦煌肉市屠宰卖肉的景象,也能看到当时狗的形象。

八塔变

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宋代)图像中佛塔塔龛两侧是童子骑狮羊立兽的形象,狮羊立兽出现于9世纪,羊下承象为“六拏具”(即佛教藏密中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的早期样式,具有典型的印度波罗王朝(8-12世纪)艺术风格。

刷牙的僧侣

这幅“刷牙图”出现在莫高窟第159窟南壁的《弥勒经变》中,(经变,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佛经变相)这幅图位于经变下部,表现的是儴佉王率王妃及王公大臣、宫娥彩女一同落发出家时,有人已经剃度完,先行清洁自身,其中就有刷牙的人。

净土祥瑞

敦煌榆林窟第25窟中唐时代的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一个法会场面小景,描绘了孔雀昂首回眸,挺胸鼓翅,仿佛在边舞边唱,目光专注于一旁的持琴的共命鸟,画面烘托了净土世界的祥瑞气氛。

多元的敦煌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中唐壁画中的两尊供养菩萨手持的器皿上,可明显看到多个圆圈有序排列,由此断定其为萨珊玻璃。而由器皿造型可知,它们依据的实物或为罗马式、或属波斯萨珊式、或是伊斯兰式,虽然图像绘制时间与出土实物并非完全一致,但体现了敦煌壁画上玻璃器皿形制来源的多元化。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东向面上部平顶的演奏排箫琵琶横笛的天宫伎乐形象,可见希腊化图像元素。敦煌石窟有诸多伎乐形象,其中伎乐天代表佛国的乐舞场景,伎乐人则描绘世俗的乐舞生活,主要为供养伎乐,规模相对伎乐天较小,却直接反映各时代的世俗乐舞。敦煌壁画中伎乐人形象,主要绘制于佛龛外或龛脚、龛下壶门处及室内壁脚处等不显眼位置。

反弹琵琶

画中乐队出自中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112窟,是为表现《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乐舞场景。平台上六身伎乐呈八字形分坐左右,右侧伎乐持琵琶、阮咸、箜篌,左侧的持鸡娄鼓、横笛和拍板。平台下方另有四身菩萨两两相背,也手持乐器演奏。在乐队的中间,一伎乐合着音乐翩翩起舞。舞者屈身抬足,将琵琶举至身后,左手上举、右手弯曲作弹拨状,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反弹琵琶”。

在敦煌壁画上留存着大量关于古代乐器的图像,其中大小型乐队五百余组,乐伎三千余人,各种乐器四百余件,共有乐器44种。这些图像分布在200多个洞窟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代,延续近千年,集中反映出各个时期,各种乐器的形制和演变、演奏方法、组合形式,以及古代的社会音乐风尚图景。

乘象入胎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初唐壁画中的《乘象入胎》图,描述了在释迦牟尼出生之前,净饭王后梦见一位菩萨乘着一头白色的大象,从空中而来,又从她的右肋进入了腹部的故事。大象在敦煌壁画的尊像画中以三种形式出现,一种是普贤菩萨的坐骑;一种是象头人身的毗那夜迦神造型,莫高窟第254窟(北魏)“降魔变”还出现了象头人身的魔军形象;另一种是帝释天骑乘的六牙白象。白象是普贤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六牙则是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象征。

沙漠之舟

从古到今,骆驼一直在丝绸之路上穿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9世纪纸本《马与骆驼图》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千年间,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无疑是丝绸之路上重要运输者,所以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多个文化带,乃至于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符号。

耕作图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南披绘制于北周时的《耕作图》,其中所描绘的直辕犁,在中国各地出图的画像石、壁画上多有体现,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

那时的人穿条纹背带裤?

丝路沿线至今仍保留有大量古代儿童服饰图像,也出土了不少实物,既有襁褓、虎头帽、肚兜、围嘴等,还有通过丝绸之路远来的波斯儿童装。

半臂又称半袖,在唐代极为盛行,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绘制于初唐的阿弥陀经变画中,三童子翩然起舞,其中两童子上穿红色半臂小衫,下穿绿色小袴。

杂技

图为莫高窟第61窟南壁五代时的壁画上描绘的是《楞伽经变·橦伎》。杂技出现在佛教壁画中,或为满足佛传故事的情景需要、或为表现佛国世界的美好场景、或为表现以杂技娱乐供养佛。莫高窟壁画中有角抵、马术表演、胡人倒立、百戏载竿等图像。其中既有华夏本土的传统因素,又有域外引进的新样态,两者因丝绸之路相互启发、借鉴、吸收与融合,并最终作为大众喜欢的民间综合艺术,一直保留至今。

以棋度人

莫高窟第454窟(宋)东壁门北上部壁画,图中两人在一棋桌两侧凝神对弈,右方是维摩诘居士在旁边观棋。这幅图像虽然是为展现《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中的“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维摩诘涉足下棋场所,总是借观赏、衡量他人下棋以说法度人),却真实反映了千年前古人下围棋的场景。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09窟藻井内四个石榴构成十字,四片葡萄叶与缠枝又构成十字,两个十字相联,呈米字框架,八串葡萄环绕石榴,组成方圆相套的形式,充满异域风韵。以葡萄作装饰纹样最早是西亚细亚人。佛教视葡萄纹样为吉祥,佛经《四分律》中就提到,以葡萄藤蔓装点僧舍佛塔,可增庄严。

神兽“翼马”

中原地区原发的翼马,属于神兽系列,其渊源是原始宗教信仰及图腾崇拜的象征。在莫高窟发现最早的翼马是第249窟(西魏)北披顶,这匹马肩生双翼,在虚空中与仙人、羽人一起飞行,姿态洒脱。翼马形象从地中海边到中亚粟特再到中国的西北地区,都曾发现过实物,说明它在丝绸之路上广泛传播。

莫高窟第45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中描绘的鹦鹉红嘴、红爪而绿身,张扬双翅,似乎刚刚从天空降落下来,踏在一朵莲花上。这一身唐代绘制的鹦鹉,应是先起底稿,染以绿色;再勾以淡墨线,身上羽毛勾勒工而不滞,染色也浓淡得宜。

你在哪个“宫”?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两壁上的黄道十二宫形象,与十二星座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组图像的绘制年代有西夏说,也有元代说,距今至少650多年。虽然是作为《炽盛光佛图》的背景映衬,且因时间久远,南壁缺少狮子宫、宝瓶宫、人马宫,北壁缺少双鱼宫、巨蟹宫、双子宫,不过十二个形象非常完整。

并非“四海龙王”

敦煌石窟中有40多壁《龙王礼佛图》,其中第35窟五代时作品保存最好,此图为前室西壁所描绘赴会龙王及眷属。敦煌壁画中龙的形象,或以神兽形象出现;或作为佛教神祀。相对于其它龙的形象,《龙王礼佛图》可以说是莫高窟空前绝后的新颖题材。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与印度古法典《摩奴法典》记载,印度古代传说中的“龙”住在地狱里,其形象是人面、蛇尾、蛇长颈的半神,地位低于摩奴、大神等,并没被特殊尊崇。佛教将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天”、“龙”等都吸收进来,成为佛教的重要护法。《龙王礼佛图》中以“大力龙王”“难陀龙王”等榜题

供养人像

这幅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是莫高窟中超过9000身的供养人画像之一,也是在莫高窟发现的最大君王肖像画。画面右侧是李圣天的夫人曹氏。于阗国(公元前232—1006年)神秘而又极具魅力。国内有和阗河,南部是昆仑山,北边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是当时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南道中最大绿洲。

步摇曾经是古代女性钟爱的一种装饰。“步摇”之名最早见于中国文献是战国宋玉所著《风赋》,其云:“主人之女,垂珠步摇”,可见这种装饰品上有“垂珠”,随着佩戴者的步履而颤动摇曳,因而称为步摇。后来,工匠们将步摇与花钗的形式结合,新创制出来一种步摇花钗:在花钗上吊坠步摇装饰。这种步摇花钗的别簪方式有四种,以插在发髻的前面、侧面、后面、顶端为区分标准。其中从侧面叉簪的代表图像,当属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供养人像。

莫高窟第12窟主室东壁甬道门上的这组图像,画的是晚唐时代的供养人索奉珍夫妇,女供养人身后侍婢所执扇是体现礼仪的仪仗扇。仪仗扇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原本是以扇为屏障,出行时起遮挡作用,后来则发展成为体现帝王威严与礼仪的仪仗。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殿。据当地的旅游专家说:石窟内空间狭小,每天游客众多,拍照停留可能会造成秩序混乱的状况。同时,游客长时间停留在洞窟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湿度和温度变化会加剧石窟“衰退”,颜料颗粒溶解致使壁画画面脱落,这才是不允许游客在敦煌莫高窟拍照的真正原因。

是的,

不允许拍照。

但你有没有想过,

为了把神圣的地方永远留在远方,

除了不拍照,

我们干脆就不去了?

《华夏地理》最正宗的官方微店!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大后E阳关遗址徒步之旅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