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姻缘 > 文章页面

闰月是闰阴历还是阳历(闰月是闰阴历还是闰阳历)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闰月是闰阴历还是阳历,以及闰月哪个月份不能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俗语:“闰七不闰八”,为什么不能闰八月农历中哪几个月没有闰月

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万史,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俗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脉,是民间老百姓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总结,有的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对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就比如老一辈人常说的“闰七不闰八,闰八过刀杀”,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能闰八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首先我们下来了解一下,闰月的由来。中国常用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农历,阳历也就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其中每个月有30天或者31天。阴历是以月亮的盈亏为变化周期的,一个月是29天或者是30天,所以阴历和阳历总是相差一天,一年下来就相差11天,因此,阳历一年为365天,而阴历一年为354天。所以为了消除这种天数的差异,于是就给阴历增加了闰月来调节。

闰七不闰八,闰八过刀杀

正是因为闰月年是平常年份的特殊情况,所以中国老百姓在长期的生活中,将闰月所在的年份情况与平常年份的情况进行对比,将存在的一些想象进行总结,所以就有了“闰七不闰八、闰八过刀杀”的俗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闰月是闰的七月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要是闰八月的话就会出现战争。其实结合古代的历史背景,还是有些道理的,在古代,人们都是靠天吃饭,所以要是遇到了自然灾害,人们没有饭吃,自然就会想要造反,所以自然灾害也就总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至于为什么古人认为闰八月会有灾祸,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经历的总结,从历史的统计来看,在闰八月的年份里发生的“天灾人祸”的概率平均下来可能是比其它年份多,就比说历史上有记载的闰八月的年份是:1851年、1862年、1900年、1957年、1976年、1995年。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1851年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还有1976年唐山大地震。正是因为这些灾难性事件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痛苦回忆,才使得人们对闰八月多有顾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闰九下好上不好

其实闰八月出现的概率还是很大的,一般情况每19年就要出现一次。而关于闰九月的记载就很少了。“七年难逢九月闰”说的就是闰九月的稀有,因为闰月的规律一般是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所以“七年难逢九月闰”的意思是,虽然十九年中就有七年是闰年,但在这七年中,出现闰九月的情况也是十分稀少的。

在民间传的俗语就有:“闰九下好上不好”的说法。那么什么是“闰九下好上不好”呢?事实上,这里的“上”指的就是身处高位的人,在《易经》中有“上九:亢龙,有悔”的说法,上九位于乾之极高之处,所以称为是亢龙。悔:悔恨,这里指不幸、懊悔的事情。所以老百姓就将这个上九和闰几月联系起来,说“闰九下好上不好”,意思是:闰九月的时候对身处高位的人不好,而对于普通老百姓会家庭和睦、人丁兴旺。

不过,这些俗语也都是古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至于闰月禁忌的事,可信可不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编有话说: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闰月年的时候到底闰哪个月是怎么算出来的?这个就要就要先说到二十四节气了,二十四节气又被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一年十二个月,所以是每月一个节气,一个中气,比如说正月的中气就是雨水、二月的中气是春分、三月的中气是谷雨,以此类推,每隔一个节气就是一个月的中气。但是因为阴历和阳历的时间总是相差一天,所以就会出现这个月中气跑到月尾的情况,如果第二个月又是小月,下一个中气就很可能移到第三个月去了,这样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没有中气,而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被称为是上个月的闰月。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日,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48

46

秒相差约

10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闰月、闰年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